無敵破壞王(Wreck-It
Ralph)
by 迪士尼動畫(The Walt
Disney Studios)
破壞王雷夫是80年代早期電玩中的人物,他的角色被設定是一個專搞
破壞的大壞蛋。但是下班之後的破壞王雷夫卻想當一個好人,
受到大眾(同款電玩的其它人物)喜愛,於是他潛入其它電玩遊戲,
尋找讓自己成為英雄的機會。一心想要證明自己可以當個好人的破壞王雷夫,
於是展開一場大冒險!
其他得獎的還有:
《派拉諾曼:靈動小子(ParaNorman)》獲得「最佳動畫角色」「最佳動畫角色設計」獎。
首位以女性角色為主角的《勇敢傳說(Brave)》拿下了「最佳藝術指導」「最佳動畫剪輯」獎。
《捍衛聯盟(Rise
of the
Guardians)》則是得到「最佳動畫視覺效果」「最佳動畫故事」獎。
而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《來自紅花坂》最終未能獲得任何獎項。
附帶一提的是李安執導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的老虎得到「最佳真人動畫角色」獎。
我算是喜歡看動畫。
也許是閱讀的習慣改變,近年來看動畫影片,多過漫畫書。
印象中較深刻的,像是押井守執導,改編士郎正宗原著漫畫的動畫電影《攻殼機動隊The
Ghost in the
Shell》(1995年)及《攻殼機動隊2
Innocence》(2004年)。荒牧伸志執導士郎正宗原著漫畫的《蘋果核戰
Apple
Seed》(2004年)。
我喜歡《攻殼機動隊The
Ghost in the
Shell》在1995年初次登上大螢幕的這一部,《攻殼機動隊2
Innocence》就有一點玄。對於「生化人」「再造人」「複製人」等等的艱深的議題,向來都是我很好奇且想多瞭解的知識。《攻殼機動隊The
Ghost in the
Shell》說理一樣艱深,但卻可以讓我摸索到一些值得玩味的概念。
至於日本市場以外的動畫,大概還是以美國「PIXAR」動畫工作室的劇情長片為主,包括1995年《玩具總動員
Toy Story》、1998年《蟲蟲危機
A Bug's Life》、1999年《玩具總動員2
Toy Story 2》、2001年《怪獸電力公司
Monsters,Inc.》、2003年《海底總動員
Finding Nemo》、2004年《超人特攻隊
The Incredibles》、2006年《汽車總動員
Cars》、2007年《料理鼠王
Ratatouille》、2008年《瓦力
WALL.E》、2009年《天外奇蹟
Up》、2010年《玩具總動員3
Toy Story 3》、2011年《汽車總動員2
Cars
2》以及2012年《勇敢傳說
Brave》。
藍天工作室(Blue
Sky Studios)出品的2002年《冰原歷險記
Ice Age》、2005年《機器人歷險記(Robots)》、2006年《冰原歷險記2
Ice Age: The
Meltdown》、2008年《冰原歷險記3
Ice Age: Dawn of
the
Dinosaurs》及2012年《冰原歷險記4:板塊漂移
Ice Age:
Continental
Drift》。還有針對季節推出的短篇外傳,像是2011年聖誕月前推出的《冰原歷險記:長毛象歡度聖誕
Ice Age: A
Mammoth
Christmas》也很逗趣。
夢工廠(DreamWorks)的眾多動畫影片,我比較喜歡的是《史瑞克
Shrek》系列,第一集在2001年推出,之後2004年有《史瑞克2
Shrek2》、2007年有《史瑞克3
Shrek3》、2010有《史瑞克4
Shrek4》,聽說《史瑞克5
Shrek5》已經在籌備當中。還有《功夫熊貓
Kung Fu
Panda》系列,第一集在2008年推出,2011年有了第二集。2010年的《馴龍高手
How To Train
Your
Dragon》也不賴,相關番外篇的短片也表現不俗。
今年(2012年終)的《捍衛聯盟(Rise
of the
Guardians)》算是多年以來,第一次讓我為夢工廠真心拍手叫好給個讚的好電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