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歲是叛逆期?
過去大約是在國中生階段,現在提早一些,若是再加上網路環境的影響,
現在大約從十一、十二歲到十七、十八歲之間的這一段青少年孩子,將是狀況最多的一個階段。
其中最明顯的幾項特徵就是「很容易大聲喧嘩」「很容易咆哮和言語衝撞」「很容易主動追求刺激快感」「很容易被誘惑」「很容易惹禍上身」等等。這些反應在以前被歸納為「青春期荷爾蒙變化」,
但現在卻發現其實是因為這段時期的青少年「腦袋還沒長好」!
過去認為,孩子在十二、十三歲左右,腦袋大致就已經發育完成,足堪進行深度教育。
但是近年科學研究發現,在青少年時期的這段年齡,腦袋前端有一處「掌管理性和決策的前額葉皮質部(Prefrontal
Lobe)」其實還沒發育完整。這一塊腦袋主要在於控制人的正負面情緒反應,抑止衝動。預估要到二十至二十五歲左右,才能逐漸成熟。
也就是說,青少年因為還沒長好這一塊腦袋,所以行為舉止才會如此「難掌控」而「叛逆」。
青少年尚未成熟的腦袋,除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,也容易誤解別人的情緒表情。
最容易發生的衝突就是產生「看什麼看?」的莫名敵意,以為別人都帶著取笑眼光看自己。
或是在公共場所大聲嘻笑怒罵,不知適可而止。前一陣子,有則新聞,就是一群國中生在路邊嘻笑,其中一人隨口喊了一句:「你白癡啊!」結果就招致路過的兩位大人誤會,下車給予那個孩子一陣痛毆。一句玩笑話,卻惹來無辜的皮肉傷和心靈恐懼,是不是真的很冤枉?
如果你的孩子時時懷著這般挑釁的情緒,或是說話不加節制,不惹禍上身才怪。
青春期賀爾蒙激素加上還沒成熟的前腦,在青上年身上產生的副作用,就是驅使他們不斷去製造強烈的感官經驗,
包括嚐試法律不允許的吸菸、喝酒、吸毒,或是偷嚐禁果。更糟的是,若家庭不健全,得不到親人的支持與關愛,
懵懂的孩子就會誤入歧途,偏離了正確的價值觀,從此混跡江湖,走上幫派份子的不歸路。
「為什麼你都不瞭解我,不聽我說呢!」
「你們永遠都在忙,只有朋友關心我。」
孩子的叛逆行為,初期只是情緒及精力無法得到適當發洩,但若爸爸媽媽忽略、忽視或企圖用權威打壓,
親子之間的裂縫就會發生,期間若仍錯失修補機會,裂縫就會被怨恨加深,最終落得無法再彌補的遺憾。
預防重於治療
有鑑於發生叛逆期的階段普遍提早,所以在孩子小三、小四的時候,爸爸媽媽就需要多花費心思陪伴孩子,
預先綁緊親子之間的感情線,建立雙向溝通的信任與默契,當孩子進入「賀爾蒙旺盛期」以及「欠缺成熟腦袋的尷尬期」之際,親子關係才不至於會出現太大的落差。
譬如「讓他們多多參加課外活動,消耗過剩的精力。」
把他們丟到補習班,只會加壓他們,迫使他們提早被誘惑牽引。
幫助他們消耗過盛的體力才是健康的好辦法。
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,安排他們參加騎車、打球、游泳、登山、慢跑、舞蹈或是烹飪等等的活動,彼此擬定一個目標,
例如登上玉山、橫渡日月潭、參加路跑比賽或是完成家族慶生的大蛋糕之類,讓課外活動有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,持續的鼓勵。
或是「帶他們多出去走走。」
建議爸爸媽媽撥出一點時間和預算,安排全家人的旅行。
不論天數和長短程、國內或國外、住宿或露營,全家人一起在外地過夜,體驗生活的趣味。
最好可以讓孩子來策劃旅行的地點和內容,聽聽他們的意見,由他們來收集資料甚至當領隊,讓孩子透過旅行的安排,
學習責任感的養成,體會家人相扶持的力量。往後在遇到困難時,孩子就知道可以從家人得到最大的安慰與鼓勵。
孩子會「叛逆」,絕大的成因都來自家庭環境的迫使。
如果從小能學好良善的「生活教育」,在日後成長的過程中,即便遇上家庭經濟危機、親人離異或過世等等不幸的事,孩子的情緒及行為都能在不偏離常軌的狀態下,繼續朝正途前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