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止言行叛逆期影響深遠生活聯繫創意無所不在輸在起跑點?十二年國教?

 

 生活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

  圖文:王寧海

生活教育是維繫家庭、學校和社會關係的扣環。

家庭教育
孩子的生活習慣與行為養成,打從娘胎就開始。
這段時期的教育從家庭出發,相關家族親友的宗教信仰、社會價值觀、言行舉止,待人接物的態度,甚至是最直接的食衣住行育樂需求與嗜好,都是幼兒孩子們耳濡目染的學習影響來源。比方說,家族聚會若常會打幾圈麻將玩玩,那麼幼童很快學會打牌就不會是意外的事。更不用說很早就出現「罵髒話」之類的言語行為。

 
家庭教育 VS 學校教育
礙於生活的現實考量,現在小家庭的孩子大多從「幼幼班」就開始上學。首先要先提早體驗分離焦慮症(SAD: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),接著要習慣幼兒園制定的作息與學習課程。在還來不及搞懂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差異,就要面對多彩多姿的小學生活。這段時期,若家庭與學校的生活價值觀出入很大,那麼小孩就會迷失在「老師說」和「爸媽說」之間,無法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。
 
學校教育 VS 社會教育
大多數的小學生都要背誦「弟子規」「三字經」「百孝經」等經書,部分小學甚至會用考試的方式來「鼓勵」小朋友背誦。看似用心良苦,但是這個階段的孩童連白話文都還不能掌握好,更何況是文言文?光是第一頁的「汎愛眾 而親仁」的意思,孩子們可能就會一頭霧水。若不能真正暸解意思,就算可以全文背誦無誤,長成進入社會工作,這些經文也早忘光,更甭說要實踐經書裡的道德觀和警世之意。
比方說「汎愛眾 而親仁」,要把大眾視為我們的親人,彼此都能和睦共處,就應先親近有仁德的人,向仁者學習智慧。這句話背誦起來順口,但「把大眾視為我們的親人」在實際生活中,就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。在現代社會裡,要找到可以學習仿效的「仁者」,那就更是難上加難。

孩子處在三種不同反應的教育下,他們的成長又如何能「健全」?

比方說,「學校教育」告訴小朋友過馬路要「紅燈停,綠燈行。」而且要走斑馬線。
但是走出學校,來接放學的爸媽、阿公阿嬤或是外傭,常常為了趕時間,很可能就拉著孩子穿越道路不走斑馬線、忽視紅綠燈,或是坐上機車但卻沒有戴上安全帽。「哎,老師說不能闖紅燈耶!」「沒關係,現在沒車啦!」
「家庭教育」隨口一句「沒關係」,馬上就把「學校教育」的指導塞進碎紙機。結果很可能就會導致孩子對老師的指導失去信任,或是不再信服爸媽的言行管教。

更糟的是,路上違規的汽機車和自行車比比皆是,也不見多少駕駛會遵守規矩,更不見交警取締制止,大家各憑本事的在道路上穿梭,行人只能自求多福的閃避。於是「社會教育」又給學校和家庭教育一個巴掌。
「社會教育」著重於公民生活與文化層次的提升,不是只在各類學識科目上的「文憑教育」。
若只是狹隘地將社會教育認定為職業補習教育、大學推廣教育、成人推廣教育等的繼續教育,那麼就悖離了提升公民素質的社會教育本意。

面對莫衷一是的教育狀況,孩子該選擇哪一邊?

家庭、學校和社會教育,三者各有不同的教育任務,唯一能聯繫三者的就是「生活教育」。
以交通規則的例子,若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到社會教育,三者都能夠認知相同、動作一致,就可以在孩子的心中建立明確的價值標準,落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並終生奉行。
孩子從小就確認要遵守交通規則,長大成家自然也會教育下一代,為數眾多的家庭都如此遵守,道路上就會減少很多很多的違規事故。

家庭的關係影響孩子們的基本生活態度,學校老師和同儕的關係影響孩子們的基本學習態度,在這統稱為「養成教育」的階段,家長與老師,手足與同儕之間應該擁有相似的生活價值觀,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善的生活態度與學習方向。

「生活教育」的影響力,某些時候也就是一種「蝴蝶效應」呢!


註:「蝴蝶效應」是指在一個生態動力系統中,初始條件下,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、巨大的連鎖反應。
 

 
 

舉止言行叛逆期影響深遠生活聯繫創意無所不在輸在起跑點?十二年國教?

 


 








 


孩子們的夢想島  幫助孩子看世界

活力農場Energy Farm故事小鎮Stories Town動畫村Animation Village遊學碼頭Study Pier

HOME首頁 Copyright © 1996-2014 Bigsnail Studio 大蝸牛工作室  All Rights Reserved, Legal.